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50字。

  第五单元文言文导学案
  17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本课生字词及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认真诵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4、体会苏洵敢于直言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直的思想品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资料】
  1、苏洵(1009一1066),字      ,自号      。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
  家。与其子       、      并称“       ”,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至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他的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写成不久即去世。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      》十五卷。《六国论》是《      》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背景介绍:战国初年,秦国经过商鞍变法,由弱小变为强大。原本强劲的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衰落下来,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六国灭亡“             ”,政治腐败是因,割地赔秦是果。苏洵抓住六国破灭“          ”这一点来立论是为其针对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以来,宋和辽多次发生战争,败多胜少。军事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较弱,只有靠事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自主学习】
  1、根据读音填上正确的汉字。
  思(jué)   先祖父    (pù)   霜露    如弃草(jiè)       与(yíng)   而不助五国
  (yān)   赵之君      (jì)    牧以谗诛      食之不得下(yàn)   
  2、请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并解释通假字。
  ①                                ②
  3、学习第1段,解释下列字词并翻译本段文字。
  ①兵:       ②赂秦:         ③力亏:          ④道:        ⑤或:      
  ⑥互丧:           ⑦率:          ⑧盖:          ⑨完:      
  翻译:
  4、学习第2段,总结整理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颠覆  古义:             今义: 
  ②其实  古义:             今义:
  ③然后  古义:             今义:
  ④至于  古义:             今义:
  ⑤祖父  古义:             今义:
  5、学习第3段,整理本段中的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
  ⑴古今异义
  不行  古义:               今义:
  ⑵句式
  ①判断句:
  ②介宾短语后置句:
  ③被动句:
  6、学习第4、5段,整理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
  ⑴古今异义
  故事  古义:               今义:
  ⑵句式
  被动句:①
  ②
  介宾短语后置句:
  【研读课文】
  7、深入阅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思路,体会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的特色。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                   的观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