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中如何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其实是对“化大为小”进一步要求,即从小处着笔,而从大处着意,这样才能避免就事论事、原地打转。做到这一点,要通过自己思考,在自己选定的具体、微小的题目、材料、情境中,不能囿于一景一物一事一理。必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同时要在行文中或结尾处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要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如2001年江苏省一考生从一般人日常生活着眼来确立诚信在人生中的根本地位,将“一毛钱”与“诚信“联系起来,秤砣虽小压千斤,由于选取的例证恰当,用小故事解说了大道理,文章具有了难得的深度:诚信是一种精神价值,不可用功利来衡量。
“小中见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有的题目,并未引进瞩目的哲学概念,也脱去“紧贴”时代人云亦云的窠臼,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选材是够小的,可是有的考生却切入了“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这样就使文章的主题极具普遍意义。
②能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品质联系起来。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只能就事论事。写作中,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如有篇短文,是说吃松子的,以前都是自己把硬壳咬开,随着科学的发达,松子变成工业流水线产品了,很容易咬开,就觉得没有以前那么香了。再后来就都是松子仁了,不用自己去皮,可以一把一把往嘴里装,失去了吃松子的乐趣。文章最后得出,松子的香是包含在硬壳里的,如果没有自己去咬破硬壳,怎么会品尝到松子的香味呢?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不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经过自己的亲身尝试,面对成果就不会感到其中的幸福与欢乐。类似的例子学生作文中也是见得很多的。
③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贵在开拓人的感情世界、理性世界。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文明古国”的美名,既是讲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文化,更是强调我国是一个“隆礼重法”,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国度。而“礼仪之邦”的美名,正是从讲究“礼仪”和“礼让”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和“礼仪”、“礼让”,是密切相关的。 “文明”与粗俗、野蛮相对,而“礼仪”、“礼让”,正是表明人们的彼此之间尊重谦和与体谅的关系。“明礼”作为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不仅是申明、倡明“礼”,包含“文明”和“礼让”的内容,而且是注重“文明”和“礼让”的实践。
请以“明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