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经〉三首》教学设计
江宁高中 刘星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 《诗经》有关常识。
2、 《诗经》赋、比、兴艺术手法以及对比写法的运用。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4、 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经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夏),宗庙之音曰颂。
"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上的分别。
"风"有15国风,国,地区,方域。诸侯国名;地方土乐。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大雅。雅一种正统音乐。(苏轼: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分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直陈其事。(平铺直叙)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关于诗经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先引用汉代人何休的两句话来概括,叫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大体正确,而后我们再给加上一句,叫做“爱者歌其情”。因为《诗经》中有大量的吟咏爱情的诗篇。过去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它反映社会矛盾的那一面,而对其中很多歌颂爱情的篇章重视不够,其实这是不公正的,因为既然视作上古民歌的集大成者,就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从古到今的民歌系统中,爱情从来就是吟唱不衰的主题,诗经也不例外,过去不公正。教材较好。选的第一首就是反映爱情婚姻的。
总的来看,即使是写爱情,内容也相当丰富:
既有单相思,又有幽期密约;
既有两情欢悦,也有相思的烦恼;
既有戏谑、俏骂,又有失恋时的果决;
时而真率、泼辣,时而缠绵悱恻。
关于郑风和卫风,历代儒生都颇有微词,《礼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宋代朱熹:“卫风,男惑女;郑风,女惑男。”更厉害,所以后世儒生还有一个说法叫“郑声淫”,“雅郑”。为什么会这样,就在于这个“女惑男”。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大胆表露,且为女性第一人称口吻。
二、边读边理解边背诵。——养成诵读的习惯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了解课文的情节,能准确翻译。
文章分成三部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