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2003年11月19日 金娟梅 高一(7)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和超脱。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内涵。
2、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
猜一个谜语(多媒体显示)
谜面;石刻的史书 凝固的音乐
谜底:A 绘画 B 雕塑 C 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二、解题
1."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通本方言"。是一二六七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北京老的街苞,民间俗称"胡同"。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北京十分方正的城市。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充分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又由于住宅是座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承特色。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3.题目“胡同文化”是个偏正短语。由此可知,作者写作的重点是放在文化上,当然是由胡同引申出胡同文化。所以,我们这堂课主要来看一下汪曾祺先生笔下胡同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总领全文的句子。
明确: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是全文的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