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及悲怆苍凉的复杂感情。
2. 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散文。字里行间抒发出思乡怀人的情感,同时传达了对人生的真切感受:饱经忧患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备尝忧患使心灵变得温厚崇高。现实中的眼泪和虚幻中的眼泪,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台湾人民数十年来内心所遭受的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愁苦;也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文章的确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人联想绵绵,十分耐读。
重点难点
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复杂的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描述性谈话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2.简介余秋雨及其作品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