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160个字。

  论(lún)语十则
  内容结构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 为人 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