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830字。  河南省尉氏县民开中学2009---2010学年下期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    2010.06.25
  (时间:150分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累及 果实累累 身陷缧绁           花蕾
  B.栖息 休戚相关 蹊跷 芳草萋萋
  C.瑰丽 玫瑰 奉为圭臬 日晷
  D.悔恨 晦涩 教诲 积毁销骨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如坐春风,亲切地和自己的下级交谈。
  B.记者在阿富汗耳濡目染了许多有关阿富汗难民的悲渗生活。
  C.这次评选结果一出,报纸上便对此作出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D.如今“一日游”虽然节省时间,但对游客而言,连风景名胜的一鳞半爪都不能看清, 更谈不上品味。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要求他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么多的任务是过分的苛求。
  B.他掂了掂,估计有大约十多斤,才满意地走了。
  C.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艺人们体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D.小明今天很高兴,因为他终于跟自己一起学琴的小明和好如初了。
  4.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 “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 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 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 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题3 分,共12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