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70字。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 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依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