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50字。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
2002年3月,北京刮起了自196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看图片)其实现今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自己埋下的内因。在30年前的西藏阿里,那里就发生着一场悲剧。为什么说是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毕淑敏《哑幸福》中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来寻找一下答案。
从阿里的恶劣环境导入新课。(这样导入课文,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这篇课文设置了切合教学主旨的语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领会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伟大的贡献,更会为红柳后来的悲惨下场而从内心里发出悲叹。)
同学们如果这几天有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京最近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正在饱受风沙之苦。这些沙尘绝大部分来自蒙古、内蒙古。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d在描述她第一次16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天的时间,在后来6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为什么毕淑敏感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我记得在02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红柳。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为了缺乏环保意识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板书:颂歌、悲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二、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属于描写(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另外,“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但红柳没有)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如果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