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doc
第11课 包身工.doc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doc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doc
第2课 诗两首.doc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doc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doc
第5课 荆轲刺秦王.doc
第6课 鸿门宴.doc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doc
第8课 小狗包弟.doc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
第一单元 泛舟诗词海洋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一、整体把握
  1.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点读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对照鲜明,生机蓬勃。这里写景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气氛。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同学,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短短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二、细部探微
  2.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点拨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点拨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总之,这6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这一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
  点拨  读词,不能局限于某一字,必须放眼全篇,要在全词的大背景下去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怅”字,原义是失意,但我们结合全词来思考,毛泽东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自然会得出这里的“怅”字其实是一种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面对秋景和苍茫大地,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然不同凡响,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5.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第2课 诗两首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
  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
  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
  点拨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其中油纸伞和篱墙对于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点拨  写油纸伞这一意象一方面是写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写意,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陈旧的时空距离远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氛围,塑造了撑一把伞风雨中独立的销魂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这个篱墙是写意,就产生了一种清远的氛围。
  5.《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点拨  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6.《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
  点拨  诗的首尾两节,语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