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50个字。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 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3.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遭遇。
  《孔乙己》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自命清高又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孔乙己从一个一心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变成一个遭人戏弄摧残的乞丐似的可怜人,一方面要想维护读书人的体面,一方面又四体不勤,穷困潦倒。这一切有关的信息都能在作者的描绘中找到。抓住外貌描写,等于抓住了阅读这篇小说的纲。
  2. 典型片断的描写,具体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中孔乙己在酒店的遭遇,刻画得非常具体细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但是其中极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简单勾勒,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写活了,把那些无聊麻木的酒客的嘴脸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3. 《孔乙己》是对封建科举罪恶的揭露,是对当时社会人们麻木愚昧的抨击。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毒害了孔乙己,同时也使他成了这个制度的牺牲品。当时的社会被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驱使着,一旦考上科举便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对那些在考场上终于无所成就者,社会便歧视他们,甚至从精神和肉体上进行折磨。孔乙己的悲剧所控诉的正是这个社会的黑暗。
  (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关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即使在穷途末路也没有放弃他所谓读书人的架子:一件不离身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为他争回一点点聊以自慰的虚荣。那个制度教给他的只是一些无用的东西,使他在这个社会几乎无立身之地,甚至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对孩子的态度,从不拖欠酒钱等,又展示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另一面。这个人物所遭遇的不幸不能不唤起读者的同情,但是同情不是主流,而恰恰是由同情而生的对当时社会、对封建制度的憎恨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在讲课中应该分析清楚。
  教学过程
  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和主题,也是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思想脉络的整理。学习名家作品,最好是点面结合,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联系,正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
  1. 导入课文
  初一的时候,我们就学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深刻批判了封建教育、封建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剧性人物。通过学习,我们将对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那个社会有一种更为真切的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