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67 KB
评级:
时间:
2010/10/24 7:37:02
下载:
本月:1 总计:47
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1题,约10350字。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用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和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方,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这种交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在多们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现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安徽省野寨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
安徽省皖西八校2011高考语文复习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一)试卷 人教..
安徽省望江二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安徽省涡阳三中2010年高二语文必修五阶段性试题 人教版
安徽省淮北“五校”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联考语语文试卷..
安徽省枞阳县汤沟中学2010-2011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
安徽省临泉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检试题 人教课..
安徽省蚌埠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苏..
安徽省颍上一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