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繁荣,与宋代的积弱积贫,恰成鲜明的对比。理学著述之丰,人才之盛,学派之多,远远超出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之学。虽然如此,理学的发展也有其清晰可见、易于把握的历史发展线索。<br>
<br>
首先,按照各学派在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分出理学中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所谓主流派,是指在理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道学一派和在南宋、明代影响甚大且能与道学相抗衡而居于理学中心地位的心学一派。所谓非主流派,是指在当时影响虽著于一时,然在理学流传发展中未能居于中心地位的其它学派,有代表性的有王荆公的新学、二苏的蜀学、陈龙门叶水心的功利之学、吕东莱的婺学等。对于这些理学中的非主流派,我们在此就不作介绍。<br>
<br>
其次,对于理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派,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结合现代的研究惯例,分成道学、心学与气学三派。气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种意义,广义的气学指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有讲气的哲学,狭义的气学指宋明理学中以气作为哲学基本范畴的哲学。在后者意义上气学,在理学发展史上,气学本来是从属于道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符合后来人们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需要,故在关于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把它从道学中分了出来。<br>
<br>
道学、心学和气学,三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与发,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想价值。对此,三派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