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新说“梦游”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感

许多老师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紧扣一“梦”,说作者怎样入梦,梦见何物,梦醒何叹。这种说法,的确可以将文章的写作缘由、内容、目的及行文思路贯穿起来,但我似乎感觉到,老师们在课堂上替李白老先生做了一个梦。但实际上,我们无法肯定李白老先生写文章之前是否做了这样一个梦。据我看来,这里的“梦游”解释为名词作状语,“用做梦的方式去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一、从写作目的上看,写文章是用来言志抒情的。文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梦是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梦更是一种抒情的方式。梦是游离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一个人能不能做梦,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梦的产生和存在是偶然的。当然,梦也不是凭空产生,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梦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许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法,可以借助想象,以梦幻的形式去把握,于是就有“梦想”一说。
“梦游”一词,有多种解释,可解释为名词:是一种病;可解释为名词用作地点状语:在梦里游;也可解释为名词用作状语:用做梦的方式去游。综合以上几种解释,首先排除名词一说,其次,排除地点状语一说,因为在梦里游,必然先有梦的存在,然后才能游,然后才能留别。既然有这么多的目的,就很让人怀疑这种梦的存在了,因为偶然而生的梦又怎堪如此重负呢?
而把“梦游”解释为“用做梦的方式去游”一说非常切合当时作者的处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当时作者已透彻黑暗的社会现实,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已完全破灭。黑暗的社会已使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李白艰于呼吸视听,李白十分渴望寻得青崖,且放白鹿,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处寻得青崖?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好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梦幻中去寻找了。
据史料记载: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东浏览,到充州不久,杜甫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可见,李白是借助想象,预想着自己游天姥山的情况,来表达自己这份归隐的心愿。
二、从写作的内容来看,文章所写的天姥山,是作者还没有见到的,想象中的天姥山。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梦游”的方式去游天姥山。作者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去霞明灭或可睹。”这样的仙境,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因此就只好用做梦的方式去游一游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