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00个字。
1.
病毒“毒”在哪里?
①病毒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最小的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病毒只包含一种遗传物质——核酸:脱氧核糖核(DNA)或核糖核酸(RNA),据此将其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的核酸可以看做是可遗传给后代,并且用来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身份证”,其中包含“性别、指纹、相貌”等多种信息。病毒很精明,其核酸几乎只用来合成宿主无法提供的功能蛋白,其余的则向宿主索取;它既要寄生于宿主中存活下去,又要避免被宿主的免疫系统清除,目前可有效治疗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抗生素和制霉菌素对它都“”。
②。
③宿主的免疫系统如同坚守岗位的警察,时刻监测着罪犯(病毒)的动向。一种病毒只要被免疫系统识别,其“身份证”中的信息即存入“警察”的数据库中。此后,免疫系统遇到同种类的病毒时,即可根据以往“经验和信息”擒获并剿灭它。然而,病毒绝非等闲之辈,它可以变着法子改变(即突变)“身份证”中的信息,以此来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捕”,如有时改变自身核酸序列,进而改变序列编码的病毒标签蛋白(如同更改指纹和性别);有时还将病毒标签蛋白伪装成与宿主相容的蛋白(如同将可憎的相貌改为人见人爱的童真面容来迷惑大众)。病毒这种“易容术”有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如RNA病毒的核酸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突变率;有部分则是在宿主细胞的选择压力下(类似“严打”形势)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就这样,病毒借此一次次逃脱“追捕”,而其“毒”就体现在罪犯不断行凶却未能被绳之以法的无奈之中。
④病毒能否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取决于细胞表面是否存在与之匹配的受体,这如同钥匙与锁的关系。以目前的甲型流感为例,该病毒的易感宿主原本为猪,( )在其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与人类细胞受体匹配的突变病毒,( )在适宜条件下传播给人类,( )造成了流感流行。病毒感染宿主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会使宿主发病乃至死亡,有的则稳定存在于宿主体内。前者的罪魁大多为强毒株,与宿主的同归于尽也阻断了它的进一步传播。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其高达50%的致死率也导致了该病毒只能由禽类传播给人类后即自行终止,因此目前还未出现人际间大流行。与宿主共存的病毒可致宿主慢性感染,即病毒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或改变感染部位的方式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测,并以低浓度稳定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乙肝病毒,该病毒感染初期会大量复制,进而导致急性肝炎。随后便进入慢性感染期,以低水平在肝细胞中复制产生病毒血症,有时还可诱发肝癌。
(李晓峰《人民日报》2009年6月4日)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比研发疫苗更重要的
①至今仍在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让人们自然联想到近些年来频繁发作的种种怪病:疯牛病、狂犬病、禽流感……这些源自动物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使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更促使“万物之灵”们反思:为什么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却受到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
②不要一味迁怒于动物,冷静下来,仔细听听专家学者们的解释吧——
③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行为,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病原体在致病性、抗原性、传播途径等方面发生诸多改变,加大了疾病传播的风险;随着人口的激增,人类不仅肆无忌惮地入侵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领地,还把一些野生动物引入人口稠密的城市供人玩赏、与游客“零距离接触”,使一些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许多养殖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消毒不及时、环境脏乱差,大大降低了畜禽的免疫力,加剧了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生活垃圾成堆,工业、生活污水污染江河湖海,导致蚊虫肆虐、细菌滋生,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高发……
④如果我们稍微认真地去正视这些事实,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会让人类尴尬,但它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⑤《人类瘟疫报告》引言中有句话耐人寻味:“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甲型H1N1流感等人畜共患病所考验的,不仅是人类应对疾病的能力,更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以及善待动物、爱护环境的道德。人类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的一分子,与其他成员相互依存、休戚相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最终都会危及人类自身。人类在自然界确立了自己的强大,也就对自然界多了一分义务——只有更好地维护整个生命网络的完好,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⑥一种新的传染病暴发后,研究开发疫苗和药物固然是当务之急,但却不能仅仅止步于此。近些年来接二连三暴发的人畜共患病给我们的教训已足够深刻:如果只满足于解一时的“()”,而不改变人类破坏自然、虐害动物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⑦甲型H1N1流感迟早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敲响的警钟却值得久久聆听:没有动物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没有环境的安全,人类也将失去生命的屏障。
赵永新《人民日报》(2009年6月4日14 版)
1、仔细阅读文章,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结上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