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必修五作文,方法讲解与练习紧密结合,练习题与高考结合紧密,素材与课文结合,拓展较好。含配套教学设计,约5600字。
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文章字字香——作文要有文采
Yujia5194
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
一个寒冷的冬天,巴黎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诗人雨果经过这里,他便向诗人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不过我还是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却看不见她!
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衬托出盲人的悲哀,更能激发人的同情心。
因为这句话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的不幸和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他热爱生活、真爱生命的思想,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作文为什么要有文采?
讲究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杜甫更是大声宣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我们在应试作文中怎样做到“有文采”呢?
方法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要使文章有文采必须下功夫润饰词句。
导入语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出示课件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赏析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篇章的文采靠具体的词句来体现。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修饰,考生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为语句添光增彩。
运用贴切的词语,为下面的文段添加修饰语,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青春是旭日,是船只,是雄鹰;青春是小溪,是白杨。
青春,是喷薄而出的旭日,是整装竞发的船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携一曲欢歌,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躯干,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语言的“有文采”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的选用上,即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导入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叫苏武的,作为汉使被派往匈奴,结果由于受其他汉使谋反事败的牵连被定罪,匈奴首领单于只要苏武肯投降屈服,就可以封地为王,苏武始终不降,单于一气之下把苏武送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去放羊,苏武无一人相伴,饿了、渴了就吃草根,喝雪水,苏武在匈奴受尽折磨十九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派往匈奴时,手持一根代表朝廷的旄节,日子一久,旄节上的穗子全掉了,回汉时,须发全白的苏武就是持一根光杆儿的旄节出现在长安人民面前,没有人不为苏武这种大丈夫气节所感动的,下面就是一段描写苏武的文字。
出示课件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上,挟一支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汉使谋反事败;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国;惊诧,单于面对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赏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组整句:“擎一支…奔走于…挟一支…游荡于…”“哀叹…正气…惊诧…执著…”再现当年历史,表达自己的爱憎,这就远比历史故事中的叙述精练生动了许多,作者又用散句高度概括苏武的功绩,衔接两组整句,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造成一种顿挫的效果,读起来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第二组整句中,长短交错,短句短到一个词,于停顿间歇处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是否相间
即肯定句与否定句交错使用。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意重,语气果断;而否定句的语意轻,语气比较委婉、缓和。肯定句与否定句交错使用,能取得特定的表达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