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灯下漫笔
报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2.理解“人的价格”。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快满70年了,自从他对我们的社会、人生产生影响以来,其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或消失过。作这样的猜想,大概并不为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无论历史的文化筛选多么苛刻,即使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只保留一个人的位置,站立在这个位置上的也只能是鲁迅。经典文化的品格在于经得起历史老人的淘汰、时间之流的冲刷,其意义在于对民族的成长、人类的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及其一生事业所作的崇高评价。我们相信,只要精神在,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今天,我们有幸再次走近鲁迅,谛听鲁迅。(板书文题)
  二、解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但是鲁迅写作本文,并非仅仅着眼于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把视线移向深远的中国历史,并把当时的现实看作是以往历史的一个发展。古老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又变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于是,中国人民除了长期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很快篡夺了这次革命的政权,他们对外更加依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加紧压迫人民,摧残革命。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没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三、四》)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了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正如鲁迅所说:“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
   四、整体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读,品味文中蕴含的深厚感情。粗理思路   抓标志性词语。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再读课文,沿波讨源,明确情理                  
    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探究学习:“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探究学习: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作者关于人对外在事件内心感受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