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13380字。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2.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借雪中芭蕉说新版《红楼梦》的争议
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出的一些是非探讨,借用“雪中芭蕉”为例予以说明或澄清,也许颇为恰当。 “雪中芭蕉”是唐人王维所画《袁安卧雪图》的局部,最早著录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提及此画,乃是有感于张彦远对王维的批评。张氏批评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而沈括举“雪中芭蕉”为王维辩护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并进一步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雪中芭蕉”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还常被视为分析艺术真实性的一个典型个案。雪本北方寒地所固有,芭蕉长在温热之南国,二者在画面上同时出现有违生活常识。张彦远批评王维作画“不问四时”,有一定道理。事实上,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列举了其他类似错误。例如,吴道子画子路,饰以晋代才佩有的木剑;阎立本画王昭君,戴有国朝(唐朝)才时兴的帏帽,等等。在张氏看来,“生活事实”是艺术真实的参照,“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有对生活进行“详审”才能达到艺术真实。王维的“雪中芭蕉”,显然违背了这一真实性原则,因而被批评为“画之一病”。 不过,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参照并非无懈可击。宋人朱翌就曾说:“右丞(王维)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明人俞弁的《山樵暇语》也辩说某人在广西就“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王肯堂在《郁冈斋笔麈》中,更是用梁朝徐詀的一首诗来证明雪中芭蕉的存在,并且以“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的实例来论证雪中芭蕉 “盖实景也”。由此可见,倘若极南之地普降大雪,类似“实景”是有可能出现的。 这其实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律”或“必然律”。亚氏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理由在于历史只记载已发生的个别事实,而诗人关心的则是普遍性,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模仿历史。因此,艺术真实关注历史和现实的普遍性,即生活中“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偶然发生”和“个别发生”的情状。 任何形态的艺术真实都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因此不必拿现实生活本身直接去比照、衡量和评论艺术。艺术家主要对受众的想象力负责,而无须过多对生活事实负责。仅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判断的唯一参照,不能完全服人。同样,在艺术再创作方面,与原著之间也存在艺术真实性问题。《红楼梦》是以写实为主调的作品,但是其中也夹杂了类似太虚幻境这样的“魔幻”情节。电视剧作为艺术再创作,在编导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艺术构想也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忠于原著并不是要求照本宣科,而主要是指忠于艺术真实。 那么,怎样的虚构和想象才是艺术真实呢?合理的虚构想象和 “画之一病”的区别在哪儿呢?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对“雪中芭蕉”的争论上来。 王维的“粉丝”对“雪中芭蕉”最有力的一个辩护就是选择了从立意的角度出发。他们声称,《袁安卧雪图》实则表现出王维所信奉的佛禅精神,即芭蕉作为“速朽之物”能够“凌冬不凋……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只要作品能够表达某种意义,都应当被视为一种真实,即所谓“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就此而言,“艺术真实”又是有意义的虚构。回到《红楼梦》的翻拍上来,关键是要表现作者的立意、抓住小说的“魂”。在艺术创作和再创作过程中,今人与古人都不必画地为牢,更无需拘泥于牵丝攀藤的细枝末节。
1.下列对“雪中芭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雪中芭蕉”是唐人王维所画《袁安卧雪图》的一部分,最早著录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既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又常被视为分析艺术真实性的个案。
B.雪与芭蕉同时绘于一个画面上是有违生活常识的,张彦远批评王维作画“不问四时”是有一定道理的。
C. 朱翌与俞弁都认为即使南方也有可能出现雪中芭蕉的实景,这一点王肯堂也找到了实例,这与沈括的观点不谋而合。
D. 在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艺术构思是无可厚非的,这与对“雪中芭蕉”的理解一样,关键是应该抓住艺术作品的立意或者说“魂”,读者评论不必过分拘泥细节。
2. 下列关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生活事实”是艺术真实的参照。比如吴道子画子路,饰以晋代才佩有的木剑;阎立本画王昭君,戴有唐朝才时兴的帏帽。
B. 仅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判断的唯一参照,不能完全服人。《红楼梦》是以写实为主调的作品,但是其中就夹杂了类似太虚幻境这样的虚构想象,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C.选择从立意的角度出发是王维的支持者对“雪中芭蕉”的最有利的辩护,可见,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现实出发,体现其真实性。
D. 《袁安卧雪图》实则表现出王维所信奉的佛禅精神,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不管作品能否表达某种意义,都应当被视为一种真实,即所谓“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3.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将“生活事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参照并非无懈可击,王肯堂为了论证雪中芭蕉为实景,创作了一首诗来证明雪中芭蕉的存在,这其实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律”或“必然律”。
B. 作者认为艺术家主要对受众的想象力负责,而无须过多对生活事实负责。在艺术再创作方面,与原著之间也存在艺术真实性问题。
C. 任何形态的艺术真实都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因为我们不必拿现实生活本身直接去比照、衡量和评论艺术。
D.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理由在于历史记载已发生的个别事实,诗人关心的是偶然性,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模仿历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 19 分)
胡孝子传
刘大櫆(清)
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遘罢癃[1]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侍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
孝子家无升斗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