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40字。
澄澈着深度的理性思维——2010年山东卷作文评述
忽然想起几年前与全国高考命题人的一番对话。这位高考命题人问:“你们知道学生作文最害怕什么?”我们有些茫然。这位命题人接着说:“学生实际上最害怕的是写两方面的作文,一个方面他还能写好,但面对两个方面的话题,其思维就会大打折扣了。”
仔细想想确也如此。学生写“坚强”“宽容”“境界”“位置”“时尚”等等,一个方面还能写出一定的认识来,还能把握住主旨与思想,还能列举出一些单方面的事例来,但如果给学生两个方面的材料或话题,学生就有些茫然了。如“出发与到达”“位置与价值”“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绿叶对根的情谊”等等,就不是那么好应对了。
而近几年的山东卷就在无意之中秉承了这种理念,两个方面关系类作文的命题思路十分清晰。从“双赢的智慧”到“星星与尘埃”,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到“春来草自青”,从“见证”到今年的“光明和阴影”,大都是围绕两个方面来命题的。好像2009年的“见证”表面看是一个词语,但“谁见证什么”还是带有明显的两个方面的审题指向。而今年的山东卷是引用了一句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两个方面的理性指向十分明确。“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就是要通过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论证“光明”与“阴影”是构成美的要素,不是一者,而是两者。
法国启蒙思想者蒙田在他的《随笔集》里曾说:“在我看来,即使最好的作家也常常犯错误。”他这样自省说:“从我身上可以找到所有矛盾。羞怯,蛮横;贞洁,淫荡;健谈,寡言;坚强,纤弱;聪明,愚鲁;暴戾,和蔼;撒谎,诚实;博学,无知;慷慨,吝啬又奢侈。所有这些,我都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这个作文题的一个佐证。
在这里,我还想试图解构一下山东高考作文命题的另两个特点,一个是比喻性,一个是时代性。看这六年的作文命题,有四年的命题比喻性是很强的,有人说今年的“光明与阴影”与2006年的“星星与尘埃”有些类似,但不甚相同。单就其形式看都是比喻,包括2008年的“春来草自青”,其比喻性就更明显。为什么采用比喻性作文命题呢?当然是讲究文学与文采的意味了,含蓄蕴藉,有内涵,覆盖面广,更能引起遐想等等。而这六年的作文命题其时代性也是相当明显的,“春来草自青”是针对汶川地震的,而“见证”是针对改革开放30年的,今年的“光明与阴影”也是有很强的现实意味。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面对经济危机,面对社会与人生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是去一味的责怪人生、社会呢,还是充分认识到人生与社会的特定现状与自然规律呢?那就是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两面性、比喻性、时代性都是从某些表面来看得出的启示,而今年山东卷的最大特点是——理性。这一命题思路暗合了孙绍振的一些观点,孙绍振曾说:“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美国、欧洲的不同: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西方,主要是美国、英国,还有法国,则以哲学和人生的思辨为主,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抒情就是情感的强化,而理性的冷静分析则是要排除感情。理性分析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为生命,抒情则以极端化、绝对化为特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思维的不同,看到了中国作文命题与西方作文命题的不同。而今年的山东卷则是一种深邃的探索,可以说是深度的理性思维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灵光乍现。如何看待社会与人生,如何适应你生活的时代,如何面对遇到的现实与困境,必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哲学境界。而理性的哲学的思考与命题,不管是对人生个体而言,还是对社会宏观而言,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只有理性的高度,哲学的高度,才会起到引领人生社会的作用。这可能是山东卷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吧。
因为是新材料作文,是一句话的命题,所以审题的难度不是太大。从审题角度看,只要抓住了“光明和阴影”就不会跑题。实际上不管是人生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光明与阴影同时共存的。当然这阴影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不同。在这里,材料界定在了“人生”的层面上,实际上人生的变化也是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的。
从作文选材看,人生的光明与阴影构成美的事例还是很多的。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陶渊明的今是而昨非;苏轼的放逐被贬与诗文、人格的魅力;李白的“失向来之烟霞” 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与无力回天;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与发配新疆;布鲁诺的火刑,燃烧着光明与阴影的较量;史铁生那思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