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30字。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巴尔扎克、雨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生死观。
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鉴赏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2个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顾一下高一上学期我们学过恩格斯的哪篇文章?(明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悼词,但它却与一般悼词不尽相同,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看看它的独特之处。
(二)、题解
刚才讲到,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悼词,而文章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葬词,同学们觉得矛盾吗?怎样理解悼词和葬词呢?
明确: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都是丧葬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都是演讲词。
(三)、了解巴尔扎克、雨果、文章的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1799—1850)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为人们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其中的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作品传遍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雨果(1802—1885)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
穿他一生活动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
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写作背景
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去世了。他的死,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悲痛万分。他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在8月28日这个天气阴晦、细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1、默读文章,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
明确:(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