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陕西省2011年中考古诗文阅读备考方法指要
分类:
语文
/
初中素材
/
中考专题素材
版本:
通用
类型:
doc
大小:
59 KB
评级:
时间:
2010/11/29 20:22:22
下载:
本月:1 总计:9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3470字。
2011年中考古诗文阅读备考方法指要
练练基本功
古诗文要格外重视诵读,词义、句法、文法、情感、主旨,都在诵读里,古人言“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确是如此。
下面我们以《世说新语》里的一则故事为例,谈谈古诗文该怎么读。
日近长安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
这一则讲的是西晋、东晋的故事,你先要有点历史知识,知道“洛下”即洛阳,是西晋的都城,而“东渡”是西晋灭亡后晋王室渡江,跑到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建了新都。
接着开始读,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与节奏,读出语气。
读准字音。这则故事一百多字,全是常见字。要注意“潸然”一词,流泪的样子,这算一个书面语气的词,“潸”读作“shān”。还有一个“邪”,同“耶”,这是句末语气词,读作“yé”。另外,还有“数岁”之“数”,“重问”之“重”,这两个是多音字,具体读哪个音,要结合语境确定。“数岁”是“几岁”的意思,“数”应读作“shù”;“重问”是“重新问”的意思,“重”应读作“chóng”。
读好停顿与节奏。以元帝问明帝的两句话为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宾语之间,一般要有个停顿。但这两句主语都是一个字,硬要停,反而别扭,因而可在谓语和宾语之间停顿,读作“汝意谓蛐长安何如日远”“尔何故蛐异蛐昨日之言邪?”
读出语气。这则故事,以人物对话为主,当时的情境、气氛,人物的情绪、神态,都体现在语气里。还以元帝的两句问话为例,第一句是询问,要读得舒缓些,要读出元帝的期待和意味悠长;第二句是追问,要读得急骤些,要读出元帝的惊愕、急促。
更上一层楼
读了两三遍之后,应进一步推敲,把藏于文字之中的东西读出来,要争取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作品的风格。
古诗文是千百年前的人写的,你要读得妥帖,就要用心进入文字当时的历史、情感氛围里。将心比心,以心忖心。
西晋的都城本在洛阳,后来被匈奴人攻破,仓促之间迁都长安,没几年又被匈奴人攻破,连晋愍帝也成了俘虏。西晋灭亡,失去了长江以北的领土,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都称帝,就是晋元帝,历史上称此朝为东晋。东晋之初,满朝文武都还沉浸在丧国的哀痛中,仍然抱有收复中原失地的愿望。
当时晋明帝才几岁,小孩子一个,不了解大人的感情,所以父亲第一次问,他是根据常识作答: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人从日边来,可见日远;过后不久,他明白了父亲“潸然流涕”缘于亡国之悲,认识到有的东西虽远却可见,有的东西虽近却难得,心情有了变化,所以父亲第二次问时,他的回答就不同了。
这样看来,这则故事表层的意旨是称赞晋明帝的聪慧,深层的意旨是借这则神童故事侧面表现亡国的悲怆。
而这种悲怆感,又不是浮在文字的面上荡漾着;而是隐在故事背后,被作者以客观的叙述掩盖着,在文字的深处,平静而又汹涌地潜流着。不仔细咀嚼,这层意思是不容易体悟出来的。而我们的诵读,就要以平静的语态呼应作者接近零度的叙述风格;以悲怆的心态,呼应文字里深蕴的感情。
语文功夫茶
诵读,是古诗文学习的嘴上功夫;批注,是古诗文学习的笔下功夫。既要动嘴,也要动笔,两者不可偏废。
还以《日近长安远》为例。
可以在字词上作点批注。譬如这一则故事有三个“意”,根据词境,“具以东渡意告之”,这一个解释为“缘由”比较妥当;“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这一个解释为“认为”比较合理;“告以此意”是倒装句,其语序应为“以此意告(之)”,把明帝的说法、判断告诉群臣。这一个“意”跟第二个“意”意思接近,不同的是第二个是动词,这一个是名词。字词上作批注,有助于古诗文词汇积累,也有利于培养推敲词义的能力。
可以在内容上作点批注。譬如人物形象,这则故事里晋明帝神童的形象光彩照人,小小年纪,就能论事有理有据,可见“智商高”;还能体悟大人的情感,可见“情商高”,既能“见微知著”也能“善解人意”,小小年纪,见识不凡。
再譬如情感。“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一句传达出来的哀愁,几百年之后李白也表达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但李白的愁跟晋元帝的愁内涵不同。倒是再几百年之后,李煜的愁跟晋元帝的愁相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批注,就写在字里行间,页眉页脚,长短不拘,重在会意。
请你诵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其时苏轼任密州知州。这年冬天,苏轼因天旱求雨,得雨后到常山去祭神谢雨,归来时与同僚梅户曹会猎于铁沟。
词的上片写出猎,于叙事中抒情,刻画了一个豪迈、威武的太守形象,其壮观情形为下片抒发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作了铺垫。对词作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确此词的基调是雄浑开阔,应读得有声有势,有威仪。以下我们逐句来看:
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思说打猎本是年轻人的事,“老夫”(古人以为四十即入老境)原应没有这样的豪兴了,但这次却像少年一样发发这样的豪兴与狂情。读时可如此稍作停顿:“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缓起,“聊发”轻顿,“少年狂”重读。
“左牵黄,右擎苍”,具体写打猎的情形:左手牵着猎狗,右手擎着苍鹰。此是记实,承上句“狂”来写的,亦是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诵读时,声情豪壮、平缓。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两句写出猎的随从与围猎的情形。其中“千骑卷平冈”用了夸张的手法予以渲染,一个“卷”字写出其壮观气势,读时应注意把握。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打猎壮观,射虎是壮中之壮。词人兴之所至,遂发豪言壮语,说自己要像孙权那样亲自射虎。这一形象,可谓对应并落实了“少年狂”之“狂”字。因此,这三句要读得气壮声威。
下片是全词的主旨,读时我们要领悟作者热忱报国的雄心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一醉之后更加意气风发;“鬓微霜,又何妨”,年纪纵老心犹豪壮,读出英雄胆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用一典故,曲折表现作者强烈的期望和深沉的感叹,语气放缓,深沉慨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接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在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陕西省罗木中学2010年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通用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人教版
陕西省渭南市2010年10月份高三语文练兵(1)试题 人教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
2010年陕西省渭南高级中学第一阶段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人教版
2010年陕西省渭南高级中学第一阶段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
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
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