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70字。

  《秋声赋》教案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散文、作者概况;
  2.理解本文借秋声抒发人生感慨的写法;
  3.掌握如何把秋声写得形象感人;
  4.掌握文赋的特点。
  知识能力结构: 
  了解文赋的文体样式和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严谨的文风
  教学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严谨的文风
  素质教育关注点:
  渗透于本赋文的人生哲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注意事项:
  1、了解欧阳修生平及创作
  2、准备好《秋声赋》的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宋代散文概况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散文的高度成就给其它文体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宋代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散文化倾向。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成为进士。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溘然长逝。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谥文忠。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笔说》、《试笔》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
  欧阳修的诗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主要内容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