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40个字。

古代文化知识
  1.       殷商时,天下土地均为天子所有,天子再分封土地给宗族、亲戚、功臣和古代旧有的国家,这些土地其后成为国家或采邑/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土地的收入大部分为被封者所有,一部分向天子纳贡。
  2.       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只是有一些田地罢了。
  3.       <<论语>>中的「天」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仅出现了三次。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
  4.       孔子虽不信鬼神,但主张祭祀,因为藉以稳定统治者的政权。
  5.       春秋时代的「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
  6.       殷商时是奴隶社会,那时有以活奴隶殉葬的风气,其后改为用木偶人、土俑代替,但春秋时秦穆公也曾以活人,甚至是当时的贤良三兄弟殉葬。其实春秋时期一般人都不会以活人殉葬。
  7.       春秋时齐都临淄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了不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
  8.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学费只是十条肉干(束修),用作见面礼。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
  9.       <<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论语>>的「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10.   <<论语>>的篇章排列并无一定意思,即使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当时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曾参的学生)之手,所以弟子间各有记录而汇集成书(着笔始于春秋末,成书于战国初),因此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而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差不止三、五十年。
  11.   <<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先读之书,然后才学「五经」。
  12.   「君子」可指「有德者」或「在位者」。
  13.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古代句法中凡是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