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3980字。  泸州天立学校2010年秋期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完成A、B卷)
  A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zhuì)  堕落(zhuì)  猝然(cù)     寥阔(liáo) 
  B、澹澹( dàn) 匍匐(pú)    酝酿(liàng) 泯灭(mǐn)
  C、厄运(è)     姊妹(zǐ)    洗濯(zhuó)   宽 恕(sù)
  D、收敛(liǎn)  啜泣(chuò)  发髻(jì)     黄晕(yù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瘦骨嶙峋      海天相吻      抖擞精神
  B、可望不可及   红灯绿酒      无忧无虑      猝然长逝
  C、头晕目眩     禄禄终生      问心无愧      闲情逸致
  D、花姿招展     春华秋实      繁华嫩叶      盘虬卧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 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B、坚持做眼保健操,讲究用眼卫生,可以预防眼睛下降。
  C、夏天的鼓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D、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伯年作为小区保安,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做好每一件事。
  B、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C、五月的西湖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D、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5、“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折。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的是(     )
  A、使之冲烟而飞鸣      B、拔山倒树而来     C、人不知而不愠    D、学而时习之
  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蝉》一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B、《童趣》以生动地笔墨,记叙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
  C、《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用看似平实却很精妙的语言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D、《落难的王子》一文在巧妙地构思中,以“我”见证王子落难的遭遇为线索,旨在告诉人们:只有遭遇厄运,人们才能坚强。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1)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2)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3)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4)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3)(1)(4)(2)         B、(4)(1)(2)(3)
  C、(3)(4)(1)(2)         D、(4)(2)(3)(1)
  二、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      家的经典著作,与        ,
  ,《大学》合称为“四书”。(2分)
  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其恕乎! 
  10、句子翻译。(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