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860字。  白鹭洲中学2010—2011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高二语文组             审题:高二语文组
  本试卷总分为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涧(jiān)    搁(gé)浅    脂(zhī )肪    争红斗姸(yàn)
  B.颠簸 (bō)    袒露(lù)    根茎(jīn )     弱不禁(jīn )风
  C.潋(lián)滟    聒(guā)噪   涟漪(yī )      沧海一粟(sù)
  D.朝觐 (jìn )   凫(fú)水     砾( lì ) 石     破茧(jiǎn)而出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见危受命     抱怨以德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B.鲲鹏展翅     望洋兴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察颜观色     守株待兔     人尔无信,不知其可
  D.贤贤以色     当仁不让     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夏夜,柳丝是些温寂垂悬的_____,在月光里睡着。
  ②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_____,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③我看到红色羽毛和黄色羽毛的朱鹂鸟,啄着葡萄架上的青葡萄。美丽的朱鹂鸟常常成群的飞进院子里来……一粒粒的青色葡萄在往地上跌落,跌出碎细的___。
  A.帘幕   雾霭   耳语          B.帘幕    云锦    珍珠  
  C.睫毛   云锦   耳语       D.睫毛   雾霭     珍珠
  4.下列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犯罪分子应该认清形势,悬崖勒马,悟过自新。
  B. 善与恶,正与邪都是水火不相容。这个工程很大,要分阶段进行,不可强求毕其功于一役。
  C. 这家昔日高朋满座,现在门可罗雀,真是彼一时,此一时。
  D.贾府虽然衰亡,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气象究竟不同。
  5.依次填入下而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问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庸”辨析
  张岱年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