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二.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生活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主要针对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感受浓浓的母爱两方面入手,以求完成教学目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如有来生,以下有四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 )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紧接着提出第二个假设:如果还有一个选择E——痛苦的人。
可以断定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个——痛苦的人!
是啊!痛苦、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罗斯福、布伦克特、王占君、海伦•凯勒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与地坛》是这位作家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生命价值的参悟。
(二)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三)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