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20字。
《赤壁赋》教案
甘肃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永宏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欣赏其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教法分析
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然后通过指导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再通过研习探讨,个性鉴赏,合作探究,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单元意识。要把这篇文章放在单元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前后勾连,逐步深入。2、要有延伸意识。利用预习,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示范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学法上采用的是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及句式,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分析文赋的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及赏析古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注释,提高学生朗读古文及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
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把握文章的中心。
自学指导
为了贯彻“两主双效”教学理念,探索实践“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前先学主要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结合《名师伴你行》的“预习新起点”“知能新整合”部分内容,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障碍;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大意;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日本千户这个地方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在那里有一块石碑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课件上展示石碑图片),许多人不解其意。后来,我国大诗人郭沫若为这两个字做了很好的注解:“只要在这两个字的外面加上两个边框,就可以成为“風月”二字,意为“风月无边”。注解之妙形象地把当地的优美风景显露无遗。面对风月二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发出了对于天地人生的至情感叹。是喜是悲,本与这风月无关,但在那悠悠岁月的熏陶之下,一切景语皆成为人生智慧之言。今天,我们将要学到的《赤壁赋》就是作者苏轼借无边风月进行抒怀的诗篇,在苏轼的眼里,这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知人论世
作者
(1)大话东坡——说说你对苏东坡的认识(由学生发言)
课件展示苏东坡画像、东坡肉、荔枝等相关图片,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