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骑桶者》备课资料
  作者:应慈军
  一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中。
  有专家说,《外国小说欣赏》是有别于一般的小说选本的教科书。体例上,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阅读(两个小说文本)、话题(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的介绍和阐释)、思考与实践(设题力求帮助学生清除已经习惯了的小说阅读的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其中,话题是每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的小说文本是说明这个话题的范本。教学过程应是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研读来获得对话题内涵的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体例,给小说解读有了更多的角度,“三要素”的说法将淡出小说分析的讲堂。
  《骑桶者》以第八单元文本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话题是“虚构”。依据教材,本篇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应该定位为:虚构,在本篇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买不起煤的人(“我”)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是煤没有借到,还被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骑着煤桶去借煤”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那么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习惯了按三要素分析小说的学生们对此很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篇小说,这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要理解虚构对于本小说文本表达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也必须弄清楚。
  曾听本地三位有些知名度的老师上这篇课文。老师们也试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虚构情节的意义,进而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价值。和学生一起研读讨论的结果是:表现人际沟通的困难,表现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个情节的设置就显得意义寥寥。
  二
  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我们再将重构了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那么问题就会清楚得多!
  骑桶和拎桶是为达到借煤目标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行于空中,一个步于地上。这两种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第一,情节走向。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看卡夫卡《骑桶者》,“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