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60个字。

 细嚼芳词润心田
  “诗言志”、“诗传情”,古人将深刻的感悟和复杂的情感浓缩于精短的诗中,意味隽永。这种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源于古人的“炼字”追求,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所以品味字词,尤其是关键词,揣摩古人遣词造句的匠心,就成为鉴赏古诗的一项基本功。练好这项基本功,有助于领悟字词背后所含的情趣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品味字词,我认为以下四方面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一是重视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异义,是古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散文中极其普遍,也易受重视,但在古诗品读中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这可能成为理解诗篇的障碍,影响进一步的鉴赏。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尾联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尽管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诗篇,但其中“班马”却让人费解。其实,它是指“离群的马”,尾联借班马萧萧,不忍离别,烘托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深情。此类较为生僻的词可能会注释,但是一些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学生应当掌握,也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如孟郊的七绝《登科后》中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这里,“放荡”一词作何理解?今义只有“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之义,属贬义词。而古义中这是两个词,可分别解释为“释放、解脱”和“平坦”,表现出诗人进士及第后感到从原来长期的困顿、局促中一下子解脱出来,前途一片光明,故而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的心情。此外,还有“风流”、“无赖”、“处分”、“逢迎”等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积累,加以总结。

  二是品味诗人对表现对象的传神刻画和描写。古人作诗总是有所寄托,或是表达某种深刻的感悟,或是表现某种生活情趣。而这些又常借助于对表现对象本身的传神刻画来实现。很多关键词语出天然,看似平易,实则凡人难以达到,是精心锤炼的结果。我们品诗就要从这些地方下手,品其佳妙之处。它们总是能准确揭示景物的某个特征,使所状之景,如在目前。“诗圣”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遣词用语常很独到。其绝句中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不说上句千秋雪景之旖旎,不说下句万里吴船意味之深,也不说上下句动静对比、用语对仗、诗人心情之欢畅,单说这个“含”字就有颇多意味。诗人为什么不说“外”、不说“嵌”?细想来,说“外”,虽合事实,但景物给人的似有隔离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