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00字。  经世致用学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字甯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4.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