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阅读导航
本单元的主题是“事理说明”,要求学友“读读本单元的文章”,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大自然去探究它的奥秘!
第11课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新理念·新视角
【新书点滴】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的科学小品。课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科学说明的真理。文章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不断激发起读者的兴趣。教者在上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沙漠的资料,让学友对沙漠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看听好得多,也更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
课文行文讲究,语言生动,可读性十分强,可以以自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安排的巧妙,也可以指导学生把文章改写成简短平实的短文加以比较。突出本文的特点,如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多姿多彩而富于趣味,值得读者体味。教师在其中要注意及时地引导点拨。
【新课资源】
1.关于沙尘暴: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造成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土,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因此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沙尘暴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地表没有植被。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1000至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雪)的作用而到达地面。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响范围相当辽阔。
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