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690字。  第一节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①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②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之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③“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 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④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⑤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抉择?
  ⑥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⑦《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 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⑧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⑨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⑩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2. 文章第④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3. 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时把题干返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 句进行分析,尽量化用原文词句整合、组织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由题干的提示,答案在第②段中就可以找到、找全。
  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
  2. 解析:理解本题时,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谈及“作用”,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本题设题比较灵活。实际上,在第④段中写的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它是一个事例、一个论据,这样,本题就转化成了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在寻找答案时,就要抓住能表明中心观点的句子。据此,答案中的前两个要点就很容易落实到位。至于第三个要点,则要考虑到文体特征。作为一篇评传性 文章,记叙事件就是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的更全面、更直观,故要点三也就不难理解了。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题干的提示,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在第⑦、⑧段。关键是答题要点组织得要有条理性,如第⑧段中就涉及两个要点,特别要看清其中的“也”字。
  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①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②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第二节新闻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4题。
  恨“乱”鸟惊飞
  中新社拉萨三月二十日电 (中新社记者  柳俊武)阳春三月,当是高原古城“春风换柳条”的季节。二十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全球最大的城市湿地“拉萨情人秘道”时,却不见这里的鹰飞草长、情侣呢喃。经过“三•一四”那个惊恐而黑色的日子,这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秘境”,已是林荫寂寥,嫩柳空摇,蓝天绿波之间,不见往日鸥鸬翔集的美景。
  拉鲁湿地保护区:“三•一四”后珍禽鸟类锐减
  今天早上,拉萨二环边上负责给野生鸟类投食的两位藏族女工,愣愣地站在拉鲁湿地边上发愁。 连续好几天了,饲料撒下去,就是没有多少鸟来进食。年纪稍长的曲珍告诉记者,“自从‘三•一四’那天闹得乌烟瘴气过后,这里鸟就见少了”。地处拉萨西北部的这片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地六点六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市总面积百分之十二,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其间水草丰美、珍禽云集,每年吸收七万多吨二氧化碳,吸附五千吨空气尘埃,是名副其实的“拉萨氧吧”、“鸟类天堂”,每年引来大批赤麻鸭、黄鸭、斑头雁、百灵和云雀等各种野生鸟类,有时还能见到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越冬嬉戏。
  正在别处巡逻的湿地保护区环境监测站站长曲扎听说记者来访,不一会就带人过来了。他说“三月初,我们发现湿地来了十一只黑颈鹤,这是难得一见的好景,经过‘三•一四’这一闹,这几天湿地各种鸟儿明显减少。还不知道那群黑颈鹤走了没。”
  这位长期在野外暴晒得黝黑的藏族汉子气愤地说:“我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碧水蓝天,三月中旬本来是国际爱鸟周,可那些没有良心的人,却闹得鸟儿也不得安宁!这不,怕他们破坏保护区,我们站里所有人日夜轮流巡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