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创新,让作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限制之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死搬硬套;课后,教师的办公桌上则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也完不成批改任务,即使完成了,也大部分是应付了事。而学生则由于教师的不能及时反馈,早已将当时的写作思维完全抛开。作文发下后,学生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兴趣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僵化,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
作文教学与课堂阅读教学脱节,迫于应试的需要,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作文课上,教师才把题目和要求摆出来,学生面对陌生的写作对象,不知从何着手;脑中空空,只好搜肠刮肚胡编滥造或照搬照抄作文书应付差事。教师并不注重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写作手法。这种与阅读教学相分离的作文教学过程也违背了"积累客观现实体验——整理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这一训练学生的规律,势必达不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做法:其一是大讲特讲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写作,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便让学生接二连三的写个不停,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三、作文形式单一,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学生必须有感而发,有事而写,有创作欲望和激情,才能写出真切优美的好文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我们一般只限于配合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总体教标设计作文训练,选取作文体裁及题目。长期运用这种单作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要求,把作文变成了机械的应试核能训练,学生自然会对作文反感,毫无创作兴趣、创作激情。
四、作文批改中教师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都是坚持全批全改作文,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一一指出,精批细改。但学生面对教师批改后的作文,过多的只看重分数,少有人能仔细分析教师的批改内容并认识到缺点,修改自己的文章。并且,长期单一的教师讲评作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修改欲望。教育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写作,怎么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因此,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上有创新意识,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往往是次次作文都流于形式,改与不改一个样,学生收效甚微,教师的精心改也毫无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之后很久才进行讲评,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内容早已模糊,讲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摆脱以上作文教学的困境,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具有改革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教者必须从作文教学过程、作文形式及作文教改几方面入手,突破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探索出一条适合教学实际的新路子,让作文教学真正插入腾飞的翅膀!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际做的几点尝试:
一、明确《大纲》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1、结合《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显示了很强的系统性。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可取的。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可以完全放弃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去自由发展、发挥。例如,评改作文,我们把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但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评价原则,教会他们评改的方法。可是有的老师却只是布置给学生评改的作业,整个评改过程,教师没做任何点拨,写作的数量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水平反而降低了。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导规律、导方法、导原理、导技巧,才符合作文教学的原则。
2、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喜听来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当一把抓。"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见作文教学应与"听说教学'结合,贯穿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始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