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10字。
考场作文与彰显个性
作者:何 郁
现在学生作文里尽管遍布着一个“我”字,但遗憾的是,没有“我”的真情实感。这种现象真叫人哭笑不得!这已经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反映在考场作文里尤其明显!我们有一些阅卷老师看到这种假大空的作文,不说真话的套式作文,也深恶痛绝,一律不给高分!所以,我要慎重地劝告我们的中学生,尤其是参加中考和高考的中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文章里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写出一个“真我”来!
如何写出“真我”?我以为有三个基本途径。
第一,树立高雅的人品和情趣,人正则诗文正。清代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说:“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胸怀和学识决定了诗文的高雅和庸俗。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诗文中只要有一个字暴露出了低级趣味,这诗文便不可卒读。巴金先生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社会的良心,不仅是诗文表达了一颗真诚的心灵,更是不媚不妖不俗的人格魅力之使然。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名人传》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文章辩证地阐述了受难和伟大之间的关系,赞美了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和他给予人们的无穷的力量,情感饱满,议论宏富,义正词严,大气磅礴,很有感染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的品正趣雅。有大胸襟,才有大手笔;有大视野,才有大文章。人,小气可怜,腌臜不堪,又如何写得出震撼人心的好文章呢?
第二,善于从细微处发现真和美,以小见大,写出真情,道出真知。以小见大几乎是写作文屡试不爽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学作品,议论文章,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所以,我们要学会这一招。从细微处发现真和美,首先选点要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曹阳先生多次告诫考生,写考场作文要注意从小处落笔,选点一定要准,否则就有可能隔靴搔痒,辞不达意,甚至有可能偏离题意。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要求就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一篇文章,有的考生就事无巨细地去描述自己做语文试题的种种过程,不厌其烦,尽管写得细,但累赘啰嗦,不成其篇。这就是选点不准的典型例子,我们要注意避免。其次,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许多散文和小说,或许并不是字字珠玑,但可能因为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便照亮了全篇而成为名篇。《藤野先生》、《背影》、《一件小事》、《小橘灯》等,都是如此。名篇如此,优秀的考场作文也是如此。2007年高考作文福建卷“季节”中有一篇满分作文写了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农民工接儿子放学回家,挤公交车,儿子以自己7岁的年龄,感觉出城里人的侮蔑和轻慢,文字不多,但把农民工打工和农民工子弟读书的卑微境遇和艰辛生活都写出来了,不仅写出了冬天的寒冷,更写出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炎凉,读后,让人心酸落泪。成功之处就在于挤公交车这个细节的描写,一个镜头救活了整篇文章。
第三,写出特色,写出个性,写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