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20字。
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及考点考查
郑培忠
高考涉及的文本类文本主要是散文和小说。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散文,以抒情议论为主,语言较为含蓄,有“言外之意”,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跳跃性比较大,也给全面理解、分析、评价作品带来一定困难;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篇幅较短、容量较小、人物较少、情节较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涉及的考点内容有:1.分析综合C: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先内容后形式)。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下面结合高考中出现的经典题型,谈谈相应的答题技巧,以期能对考生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有所帮助。
一、分析概括题
此类题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答题时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有关文段,找出相应的词组或语句,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如2010年天津卷第19题: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时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行组织。据此可整理出如下答案:亲人,使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彩,领略神灵之光;梦境,使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联想。
二、语言题
1.理解句子含义
是指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就是借助语言的外壳,理解句子的内涵。答此类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可孤立地加以理解。
如2010年上海卷第8题:第②段这句话“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的含义是。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导索,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据此可整理出如下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2.赏析语言
鉴赏作品语言,要结合语言环境,弄清所用的技巧,进而分析意思及表达效果。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笼统地用“生动、形象、强调”这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15题(2):解释下列话在文中的含意。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故答案总结为: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