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20字。
文言虚词复习指津与训练
【考纲点击】
考纲中这样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中为我们明确列出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它们必须熟练掌握。二、“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应考指导】
一、立足课本,积累归纳,比较异同。
虚词的考查一般有一句选自所学课文。可见,课文是我们学习、积累虚词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归纳,比较它们的异同。如:例如“其”和“之”都能做代词用,但各自有自己独特的使用方法和原则。
二、根据语境,合理推断意义和用法。
有些文言虚词,本身具有多种词性,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弄清楚它在这句话中究竟是什么用法,有什么意思。“其”既可以作代词用,也可以作副词用,还可以作连词用,等等。
三、注意一些特殊现象。
(一)兼词。兼词,就是一个词具有两个词的意思。常见的兼词有:“焉”“诸”“盍”等。
(二)固定用法。文言文中有许多搭配使用的固定用法,用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常见的有“何……为”(奈、若)……何”“得无……乎”等。
【虚词归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副词、助词、介词几类。每个虚词都有它自己的用法,甚至一个虚词有两个以上的用法,为了便于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把虚词归一归类。
一、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代词有“之、而、何、乃、其、焉、若”等。这里我们只归纳“而”“何”“之”“其”的用法,其他的同学们自己归纳。
“而”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何”作疑问代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之”用作代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有时也可作第一人称。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后一个‘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用作代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这些词能作代词,也能做其他词性的词,考试时我们要认真分辨它们是代词还是非代词。
【跟踪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距其院东五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秦王恐其破壁 失其所与,不知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君将哀而生之乎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