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90字。
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实词”理解推断的复习方略
陈一鸣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文化的精华,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运用于平常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我们今天读读《古文观止》等作品,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这古代文化往往就隐含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它关系到文章的实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多,而大多数实词又具有多义性,高中生如果想要记住文言实词,就有必要注意掌握如下几种理解判断的方法。
一、迁移联想推断法
迁移联想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文言文阅读中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1】不以外夷见忽。
此例可以翻译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原句中的“见”,我们就可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例2】解释下面几个“节”字:
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庖丁解牛》)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⑶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我们可以运用“发散联想法”联想到以下现代词语:“竹节”、“礼节”、“节制”、“时节”、“节操”、“季节”、“骨节”、“节拍”、“节日”、“贞节”等。
运用“词义归类法”整理该文言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例如“节”的组词可归为五类:①“竹节”、“骨节”;②“时节”、“季节”、“节日”;③“礼节”、“节操”、“贞节”;④“节拍”;⑤“节制”。从中挑选出它的本义是“竹节”、“骨节”,其它项为引申义。“竹节”、“骨节”指的是物体各段的交接处,那么依此节点可将物体划分为两个部分或两段,故可引申为“时节”、“季节”、“节日”;如果用在音乐上就形成了演奏的小单元,就是“节拍”;物体各段的交接处也就是关键之处,引申在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的关键之处也就是“礼节”、“节操”、“贞节”;处理事情一定要把握关键之处,所以又引申为“节制”。
文言文实词教学的联想法,就是根据古今词义的联想引申规律对文言单音实词用现代词语推测组词,合理联想,找出其较为合理的现代汉语解释,然后带入具体语境中验证,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解释。我们以下面三句中的“节”字为例:
运用“语境验证法” 有选择地将这些义项带入文言文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例如,经过上一步的分析“节”的义项被归为五类,逐类带入句子中尝试验证后即可确定上面三个例子中“节”的准确解释:⑴骨节;⑵季节;⑶节操。
运用“同义词替代法”看一看解释是否恰当。例如:“节哀”中的“节”如解释为“节制”有些牵强,不如换成它的近义词“控制”更好。
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借助句式推断法是指根据结构整齐、对仗工整的句式,在同一位置上推断另一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的方法。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谈。
【例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此例中的“跬步”与“小流”相对,我们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这两句可以翻译为——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例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此例中的“忧劳”与“逸豫”的意思相反,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