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6580字。
14 包身工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赛金花》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繁衍(yán) 荤腥(hūn) 怜悯(mǐn)
B.噩梦(è) 契约(qiè) 拷绸(kǎo)
C.缜密(zhěn) 瞌睡(kē) 弄堂(lònɡ)
D.尘埃(ái) 骷髅(kū) 游说(shuì)
解析:A项,“衍”应读“yǎn”;B项,“契”应读“qì”;D项,“埃”应读“āi”。
答案:C
3.下列各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 (2)暗喻 (3)借代 (4)借喻
B.(1)借代 (2)借代 (3)双关 (4)借喻
C.(1)借代 (2)暗喻 (3)借喻 (4)双关
D.(1)借喻 (2)借代 (3)暗喻 (4)双关
解析:此题考查对易混修辞的理解掌握情况。借喻侧重点在“喻”,借代侧重点在“代”,使用借喻修辞的句子,都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但借代修辞则不行;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等;双关是指一句话含有字面和隐含的两层意思。
答案:C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作者是沈端先,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B.课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又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势为副线。
C.课文记叙时注意点面结合。即对包身工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劳动条件作“面”的介绍,又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作“点”的描写。
D.课文在记叙中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在结构上以空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文体、线索、选材和组材的掌握情况。本文在组材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解析:此题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理解。A项中的引号表示强调,B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答案:C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看每组句子中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1)①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②一条水门汀的弄堂,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2)①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②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要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第(1)组①句采用变式句,用以突出工房区域的特点;第(2)组①句采用双重否定的方式,用以加强语气。
答案:(1)① (2)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