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取法美文写佳作:另眼看名人,对比开掘深
赵克明
名人事迹为高考作文材料的首选,但往往也会因为雷同而影响了判分。怎样做到写名人而不落窠臼、开掘更深呢?相信大家会从下面一组文字得到启示。
【读美文】
鲁迅的年终书账
●文/李国文
鲁迅先生的日记,每到一年终了,总有一篇书账,记他当年所买的书,自然也是他当年所读的书,予以小结,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岁末年初,灯下聚坐,朔风呼啸,围炉夜话,作家们少不了的话题,便是一年过去得太快,作品写得并不多,书籍读得却太少,定会生出许多遗憾。而像鲁迅以一篇书账总结自己一年的读书,送旧迎新,在中国,我再没有见别的作家这样做。
也许,在今天的中国,作家们有比读书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已经少有人对于书籍,像鲁迅那样怀抱着痴浓的情感了。一些当红的同行,在书商候着,编辑等着,导演瞟着,出版社瞄着,电视台号着的情况下,批量生产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读书。若再从经济效益看来,读书,是既费钞票,又费时间的事情;而写作,哪怕多用一个标点,也可能带来几分钱的收入。所以,一些作家或多写少读;或仅仅读一些马上用得着的书,现趸现卖;或索性只写不读。把读书与写作,视作一种简单的投入和产出的功利关系,便是时下文坛的一种流行色了。
翻开鲁迅日记,最强烈的印象,莫过于他读书,购书,爱书,逛书店的热忱。在日记里,几乎每一页都读书,每一月都购书,每一年都有书账。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职开始,至1936年于伤害逝世为止,数十年间,一以贯之,每年都以一篇书账结束,从未中断。这部日记,早年有影印本出版,看那一笔不苟,恭楷写成的书账,得知他视书如命的一生,读书求知,广泛涉猎,学无止境,永不满足,真使我们这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后来人,深深感到惭愧;所以出现那些文字不通,引典错讹,以及贻笑大方的硬伤,无庸讳言,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读书较少的缘故。
读书与写作,对作家来说,应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我们就看鲁迅刚刚从南方来到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北京,第一个月,也就是1912年5月5日抵达,刚安顿下来,连暂住地的山会邑馆的臭虫骚扰也顾不得,12日就到“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庐丛书》一部七本”。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照亮着,也许直到今天,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愚昧之中。中国是文化古国,有其珍惜文化的历史。从鲁迅日记中,断不了看到他笔下“下午至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五叶”、“晚丁(订)《经典释文》四册,全部成。夜大风”等字样,可以想象在琉璃厂买到想买的书,回家后,凡零散者,他要装订起来,凡阙文者,他要补抄齐全。从他身上所看到的读书爱书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再从书账来看,鲁迅对于所爱的书籍,也真是舍得花钱。查阅日记,在上海的1930年,购书款高达两千四百多元,平均每月二百多大洋,相等于他当时一本书所收到的版税。我和我所认识的作家朋友,没有一位肯把整本书的稿费,都用来买书,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而且,他对各门各类的书籍,无不具有广博的兴趣。经史子集,碑帖拓片,墓志造像,笔记小品,理论哲学,文学艺术,外文原著,丛书文库,中外古今,靡所不备。正因为大海不择细流地读书,所以鲁迅才如此博大精深,汪洋浩瀚,令后人高山仰止。对比之下,就不免汗颜了,如今写书的,有几个能像鲁迅读过那么多书?
所以,在鲁迅先生第一篇书账结尾处的感慨,就很有警醒意义了。他说:“审自五月至年莫(暮),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
鲁迅在民国元年说的这句“不必读书”的反讽,对今天写作的人来说,也还是一帖清醒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到了年底,若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来一篇书账,看看一年来读了多少书,买了多少书,不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嘛!其实,读书岂止于有助创作呢?精神上的补益,心灵上的充实,那就更是难以衡量的收获了。
【赏美点】
1. 避熟就生,发掘新料。
提起鲁迅,人们自然会记起他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记起他少年时就严于自律,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记起他具有民族的责任感,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学医治愚弱国民灵魂的病根;记起他为新文学呐喊,以唤醒沉睡于“铁屋子”里的人们;记起他爱憎分明的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