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70字,
教学要点:
知识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列宁说过,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请同学们看一个视频:
(二)视频介绍背景及奥斯维辛集中营:
(三)文章简介:
我们刚刚见证了纳粹的罪恶,下面学习一篇“新闻”。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四)、思考质疑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这一篇也不例外,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惑?
第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三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五)、讨论分析
讨论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好说的;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没有什么新闻”也暗示着这里如今的和平宁静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3、“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写了什么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首尾呼应,结构严整。、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可怕,还在于这种情形如果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就会将曾经的历史冲淡,我们的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就会相当淡薄,那么,我们就会担心历史将会重演,这也是作者和我们万万不想看到的(怕的)。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见闻和感受。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见——雏菊,感——恐怖,终生难忘
焚尸炉,见——头发、婴儿的鞋子、死囚的牢房;感——表情茫然,浑身发抖。
女牢房,见——盒子;感——惊惧,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见——照片、微笑的姑娘。
地下室,见——绞刑架,跪;感——窒息。
读过这些,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
你们是如何感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