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每课一套题目,共15套,约60690字。

    语文版(必修五)45分钟过关检测(一)
  1、论雅俗共赏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与所给注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
  A.jiāo      姣好    蛟龙    绞架    皎皎明月
  B.shēn      绅士    妊娠    伸展    莘莘学子
  C .tuì       蜕变    颓废    褪色    退步
  D.gé        阁楼    格调    炮烙    恪守不渝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音近字和习惯误读字的读音。
  A.“绞”应读“jiǎo”,“皎” 应读“jiǎo”;C.“颓”应读“tuí”;D.“恪”应读“kè”。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犀利  鉴诫  峰拥而上  寥寥无几          B.讥诮  赈济  错落有致  附庸风雅
  C.教诲  缜密  流连忘返  面授机意          D.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出奇治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似字和同音字的正确书写。A.鉴诫—鉴戒,峰拥而上—蜂拥而上;C.面授机意—面授机宜;D.幅射—辐射,出奇治胜—出奇制胜。
  答 案:B
  3.下列各句中引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
  B.“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D.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引号的几种用法。A.表特定称谓;B.表着重指出(强调);C.引号中内容被作为作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时,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D.表否定可看作反语。
  答案:C
  4.运用列数字、引用的说明方法扩展下面的语句。
  黄河是大河,令人赞美。
  解析:引用 既是一种说明方法,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引用说明就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唐朝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美。
  我综合  我发展
  一、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 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5.“安史之乱”后,“士”和“民”这两个等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这个阶段“士”有哪些特点?
  7.概述本段“雅俗共赏”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的社会原因。
  5.解析: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是指两个等级之间发生的变化;然后找到答案区间,是文段的第二句话;最后,留主去次,用简洁的文字把答案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没有先前严格和清楚,两者互相流通,其中士人流落民间的少,而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多起来了。
  6.解析: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个阶段”,二是指“士”;然后根据这个条件找到答案区间,在文段的倒数第四、五句;最后,把士人作为陈述对象,稍微改换一下原文语句即可。
  参考答案:这些士人多数来自民间,他们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条找出产生“雅俗共赏”的社会原因,注意不能漏点,最后用通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门第垮台,社会等级不再固定,“士”和“民”互相流通,因多数来自民间的士人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所以雅士必须理会或迁就俗士的趣味,最后“大家打成一片”,“雅俗共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①看了《中华读书报》中《看法》栏目中的一篇读者来信《丰一吟注的襟怀》,不禁引起我对新月还是残月讨论的兴趣。我从小就喜欢读丰子恺先生的书与画,觉得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总有一股雅趣渗透于其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我也看过,也很喜欢。虽然丰先生画的是残月,而标题却是新月,文与题似有不同。有人还建议把残月改画成新月。然而,细考察起来,其实这残月似不能轻易地改为新月。
  ②月相每日不同,一个月循环一次。我们一般能看到月亮的日子大都为阴历初三至廿八左右。如果划分一下,每月望日(阴历十五)夜半子时,圆月正在我们的头顶,而每月朔日(初一),月亮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上,谁也看不见,在夜半子时,月亮应在我们的脚下(即地球另一面的天空中)。这样算起来,每月初七八日,夜半子时的月亮应在我们西边的地平线的位置上,每月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时的月亮应在我们东边的地平线的位置上,而这时的月亮并不成钩状,而是半圆状。成为钩状的月亮只是初三至初六,或廿四至廿八。我们看到钩状的上弦月(新月)的时间一般为晚六点(夏季会更晚些)至晚九点,晚九点的月亮已近地平线。
  ③再回到丰先生的 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人们何时散去? 是晚九点以前吗?这似乎不太符合人们晚间聚会的习惯。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夜生活远没有今天丰富,但似乎晚九点以前就散去,总觉得好像没有尽兴。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还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吗?
  ④如果丰先生画的不是新月,而是残月,要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就要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了。这种可能性当然也会存在,只是不大可能经常出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丰先生画的并不错,只是题目中的“新月”就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义,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如果是这样的话,丰先生的画与题就都没有什么错。
  ⑤再说回来,文学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必要那么严谨。《红楼梦》中少爷小姐们的年龄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也总对不上茬,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它本身的价值。丰先生的画也是一样。画的意境让人喜欢就够了,别的事有必要特别较真吗?
  注:丰一吟:丰子恺的女儿。
  8.下列不能支持“残月似不能 轻易地改为新月”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不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
  B.新月的意义,如果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丰先生的画与题就 没有错。
  C.参加聚会的人们在晚九点以前散去,所见到的只能是钩状的上弦月。
  D.人们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看到的“新月”其实就是残月。
  9.对文中画线词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的月亮”(②段)中的“这时”指的是每月初七八日和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时。
  B.“这种可能性也存在”(③段)中的 “可能性”指的是晚上九点以前聚会散去。
  C.“这种可能性当然也会存在”(④段)中的“可能性”指的是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看见一钩新月。
  D.“如果是这样的话”(④段)中的“这样”指的是:题目中的“新月”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义,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 朔日(阴历初一)夜半子时,在地球的另一面,月亮正运行到人的头顶。
  B.过去文人创作都不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这是受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
  C.丰子恺画中的“一钩新月”可能是“刚刚升起来的月亮”的意思。
  D.即使是世界名著,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无关宏旨的细微的疏失和错误。
  11.文章最后一句“别的事有必要特别较真吗”中“别的事”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作者 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8.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在原文第①段最后一句,原因是第③段的最后一句:“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还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在其中。意味着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是看不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的。可知A项是正确的;B、D两项均在第④段中,仔细阅读比较,弄懂三个假设,就不难看出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这种”指代内容的正确把握。见第④段的第一、二两句话。
  答案:C
  10.解析:此题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答案:B
  11.解析:第 二问答“文学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必要那么严谨”亦可。
  参考答案:①“别的事”指丰先生画中的月亮到底是新月还是残月。②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对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必苛求。
  二、语言运用
  12.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人_________很多,大家是这样,_________就不觉其寒尘;_________不觉其寒尘,_________要重新估定价值,_________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
  解析:方法,做此类题目,先揣摩整个语段内容,理解其意思,再分析句间关系,从而判断选用正确关联词
  参考答案:既然  也  不但  还  至少
  我创新  我超越
  13.近年来,暴力、武侠、言情小说广泛流行,市场上随处可见;一些流行歌手的个人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菲,但却很快被抢购一空,而诸如交响乐、歌剧演唱会的门票一降再降,也免不了场面冷清、门可罗雀的情景。有人说这是“百花齐放”,一切由市场决定,无须担忧;有人向社会呼吁,认为应该提倡和振兴严肃文学和高雅艺术(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古典文学名著以及西方交响乐与我国民族器乐及传统戏曲如昆曲、京剧等)。当然所谓“严肃”和“高雅”,自是对“通俗”和“低级”而言,这就涉及到“雅俗共赏”一语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的问题。
  你是怎样看待“雅俗共赏”的,又是怎样看待当今的这些文化现象的?
  答案:略
  语文语文版(必修五)45分钟过关检测(二)
  2、谈中国诗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蹴(cù)       感喟(kuì)      翘盼(qiáo)      缄默(jiān)
  B.炮烙(páo)    梵文(fàn)      睥睨(pì)        箴言(zhēn)
  C.亟请(qì)     蹑足(niè)      叫嚣(xiāo)      诤友(zhēng)
  D.谥号(shì)    吮血(shǔn)        懵懂(méng)      荫庇(yìn)
  解析:C.“诤”应读“zhèng”。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