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分类:
语文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版本:
苏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34 KB
评级:
时间:
2011/1/24 14:03:34
下载:
本月:1 总计:48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250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感受作者通过场景描写表露自己情感的写作特色
3、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学会珍惜身边的点点滴滴,热爱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今生今世证据”的深层内涵
教学环节
导入:
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首先申明,光说我们可不信哦。引出课题《今生今世的证据》
一、诵读感知(1----4段)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
物:草,土墙,房子(破强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
经历: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插入作者介绍: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
2、 为什么要留证据?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证据呢?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二、深入探究(5---9段)
1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证据的意义)
“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3、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经是别人的村庄。”
“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
(失忆患者)
小结:由此,明白“证据”的深层内涵?
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
(显示)故乡≠家 故乡≠出生地 故乡≠旅游景区
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拓展延伸
材料一:
这样的人整天显得恍恍忽忽的,像没了灵魂的人。
生2:这样的人眼神总是呆滞的。
生3:这样的人越努力想回忆起过去的事时,越显得很慌张,很恐惧的,因为他发现什么也想不起来。……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哦!患了失忆症的人,当他试图努力回忆过去,却发现找不到任何能证明他过去的证据时,他们普遍会表现出失落、惶恐、虚无、精神涣散。那么这能不能对我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带来启发呢?(巡视,期待)
失忆症的特点是主要是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而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却又无法以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谁,或经感觉有很多的“我”。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4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16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9 人教课标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3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视频课堂实录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2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8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15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 苏教版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1 苏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