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释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江西省峡江中学 黄慧安
文言文阅读理解第一题一般考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有一定的方法:
⑴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例如:(2002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释正确的项是D项。A项中的“竞死”,难点在“竞”。它有 “完毕”“从头到尾”“终于”“竟然”等义项,从上文意思看,解释为“竟然”于文意不符,在此没有语义的转折,只有“从头到尾”与文意切合,表示一直到死。B项中的“将兵”,可解释为并列短语,也可解释为支配短语,联系后,显然是指李广领兵时对部下的关爱,所以,试题中的解释是错误的。C项中的“曲折”,有实指和虚指两种用法,实指为弯曲,虚指为事情的不顺当、曲折经过或错综复杂,联系前文,这是在李广迷路,卫青要向皇上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不是指弯曲的道路,因此C项也是错误的。
⑵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⑶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3年北京高考卷)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答案是B。A项中的“哀”在句中作谓语,后接宾语“原之言”,故“哀”必是动词,应理解为“怜悯、同情”。B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忆、记忆力”。D项中的“乃”应是“竟然”。
又如(2004年山东.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