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
特定词义的理解专项突破
特约撰稿/薛柏青
【知识归纳】(690字)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许多地区中考试题中,都会把“词义理解”作为必考项目。要做好这类题目,必须懂得“词义”的有关知识。重点如下:
1.单义词。即只有一个意义的词。
2.多义词。即能表示几个相互关联意义的词。多义词的意义往往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如“铁”这个词,在“钢铁生产”中用的是本义,即金属铁;在“手无寸铁”中用的是引申义,即“武器”;在“铁了心”中,用的是比喻义,即“坚定不可改变”。
3.语境义。即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它与多义词不同,它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赋予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便不存在了,因此这种语境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创造性,具有特殊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后一个“活”字,可以理解为“虽死犹生,活在人们心里。”但在词典的解释里面是没有这样一义项的。
4.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按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词义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并非从属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因为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导致词义也相应变化;反之亦然。如“高傲”本是贬义词,意思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但在“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高傲”含有褒义色彩,意思也变成了“自豪”。
5.流行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词,如“酷、帅、刷新、粉丝”等,这些词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传播以后,在生活中迅速流行起来。由于新课程理念主张在生活中学语文,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一些地区在中考命题时,有意识地考查流行词的理解。
【题型扫描】(1490字)
1.辨析同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例1.(2009年重庆)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仔细推敲。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为一朵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能够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