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7920字。

  普洱市一中2000-2001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选修部分 古代诗歌与散文赏析  语言与文字运用  文章写作与修改)
  本试卷满分150分,分为Ⅰ、Ⅱ两卷,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Ⅰ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大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寒喧      松驰     敝帚自珍      融汇贯通
  B、雀起      丰姿     关怀备至      一如继往
  C、泄洪      绝伦     披星戴月      再接再励
  D、飘渺      歉收     销魂勾魄      明枪暗箭
  3、判断下面各组汉字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造字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 . 座(象形)   占(形声)   架(形声)
  B. 木 (象形)   休(会意)   江(形声)
  C. 固 (形声)   攻(会意)   本(会意)
  D. 究 (会意)   材(形声)   见(象形)
  4、下列文学常识判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D.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