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理解这两个时 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快满70年了,自从他对我们的社会、人生产生影响以来,其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或消失过。作这样的猜想,大概并不为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无论历史的文化筛选多么苛刻,即使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只保留一个人的位置,站立在这个位置上的也只能是鲁迅。经典文化的品格在于经得起历史老人的淘汰、时间之流的冲刷,其意义在于对民族的成长、人类的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及其一生事业所作的崇高评价。我们相信,只要精神在,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今天,我们有幸再次走近鲁迅,谛听鲁迅。(板书文题)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但是鲁迅写作本文,并非仅仅着眼于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把视线移向深远的中国历史,并把当时的现实看作是以往历史的一个发展。古老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又变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于是,中国人民除了长期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很快篡夺了这次革命的政权,他们对外更加依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加紧压迫人民,摧残革命。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没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三、四》)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了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正如鲁迅所说:“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辨清字音:
累坠 嗜好 折价 钦定 编纂 数见不鲜
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⒉明确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在主要内容(课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民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圆其说即可。)
3.概括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青年人应该看透历史和现实,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和现状,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