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60字。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
  一、基础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源
  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
  《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2)“系”字用得好,作者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
  (2)“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①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②概括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侧重从哪一方面描写钓娃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分析“莓苔”暗示钓处在环境上有什么特点。②请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本诗刻画了一个自然、天真、聪明、机警、可爱的钓娃形象。
  ②前两句着重写小儿的体态(坐姿/姿态);后两句着重写小儿的(神情)动作。
  (2)①“莓苔”暗示钓处是一个阳光罕见、人迹罕至、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钓处,十分幽静。
  ②为后文写钓娃问不应答、招手制止的情节作铺垫。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见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