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340字。

  序言(课研感言)
  “金牛辞旧岁,瑞虎迎新春”。为适应新课程学科建设及其科研的需要,也为了搞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值此2009年学习期末之际,依据年级安排,各科落实的原则,笔者组织了学生利用寒假之余进行了一些课题性活动的探究。作为该计划的实施者,引领人,事前就经过了一番仔细思考,从时效性、可行性、方向性等层面进行了课程活动设题,并加以研究论证,并最终确定了精心选题,课前布置,动员探讨,整理搜集,欣赏点评,创作运用到末了回归生活这样一个操作流程,目的就是实现新课标下所诠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升华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为此,笔者先后借助现代先进的手段,邀约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通讯工具,媒体介质,甚至传统的操作规程来共同完成这一有益的能促进教学两便的好事。学生们听后,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他们纷纷通过电子邮箱,手机短信,QQ聊天平台,甚至纸稿往来,当面咨询,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地交流沟通,使自己获得了足够的感知,更深刻地明了这一活动的意义。于是乎,很快地,同学们分工协作,互相配合,齐头并进。他们目标明确,共同探究该课题的趣味性,有偿性,针对性,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好点子。老师就顺势而行,只从大方向上给予适度的引导而已。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花了还不到半月的时间,这本《对联文化》的手写稿就横空出世了,笔者由衷感到欣慰。
  虽然这本集子还不算成熟,但它毕竟是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一次摸索性的尝试,也是全体学生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笔者也希望这种工作能对我校高一基础年级的课题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以期我校在后期的课题建设方面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正如高一(39)班的一位名叫黄倩的学生自创对联所言:虎跃龙腾学研前途远,凤舞莺歌师生进步多。诚哉!斯言。
  课题组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对联文化
  对                       联
  对                       联
  出                       有
  彩                       味
  总策划:高一(10)、(39)班
  封面设计:黎莉娜
  撰稿人:洪晓春、陈欢
  课题规划;语文老师
  课题参与:班级学生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一.对联起源
  1.哲学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这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的方式。
  2.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所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