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370字。

  作文怎样审题
  ★ 一对一教学目标 ★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要求的基础等级之一,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先正确审题。
  考场作文审题要做到“快、准、新”三个字。快,就是审题快捷;准,就是审题准确、全面;新,就是能“化庸俗为神奇”。
  ★ 考试趋势 ★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上出现了“两元对立”的趋势,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回归,话题作文进一步式微。作文要求比较宽松,对题目内容和形式没有作特别严格的限定。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呈两大类型:
  1.开放式
  这类命题淡化种种限制。表现在三方面:淡化审题、淡化题材、淡化文体。
  这种自由也为考场上套写、宿构甚至抄袭打开了方便之门。
  2.半限定版开放式
  由全开放试题发展为半开放、半限定性试题,是近年高考改革的明智之举。
  限定表现在几个方面。
  (1)题材限定——题材范围限定,题材对象限定。
  (2)事理限定——指题目本身给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或某种哲理,要求考生对这种较为抽象的事理进一步探索和生发。
  (3)关系限定——对立限定,相关限定。
  (4)材料限定——材料象征限定,材料问题限定。
  ★ 一对一教学起点 ★
  我们知道写作首先是一个思维过程,然后才是一个语言表达过程。写作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思维不受限制,完全无拘无束。但考试作文它的思维是受限定的,它有一个思维起点,逻辑的原点,那就是命题的限制。我们知道一部大片《达芬奇密码》,其实每一次考试,都有一个“命题人密码”(命题的目的、要求),命题人把他们的“密码”都藏在了题目里。因此,只有考生审出了命题人的意图,才会在构思、写作时有了正确的方向,否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审题不当原因分析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况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各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于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
  (2)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3)舍本逐末,误解寓意
  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偏离了材料的中心。
  (4)另起炉灶,抛开材料
  完全抛开材料来立意,根本不去揣摩材料的信息。
  ★ 一对一互动研学 ★
  (—)欣赏07年北京卷佳作《无声的经典》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