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910字。许昌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部分学校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三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5.三、四题只需选考一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1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
  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
  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
  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
  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
  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
  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
  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
  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